2007/12/08

Hitting stats across the years

本週本來想寫這個的,不過從PTT上看到有人已經做過類似的事了,那我就先省點事吧。 XD

How do you measure a player in a year?

上面這篇文章的作者將球員的打席分成奇數打席和偶數打席,然後去計算兩者的相關係數,他以相關係數0.7做為一個門檻(換言之,R-Square=0.49,R-Square是相關係數的平方),計算每項數據超過門檻所需的打席數。最後他也列出了650PA和300PA時各數據的相關係數。

詳細的數據請自行參閱原文。從這些數據得出的結論,一個打者最穩定的能力是他的揮棒率(這不太能算能力)、揮到球的比率以及受這兩項影響最大的三振率,其次是四壞球率以及擊球類型(平飛/滾地/飛球比率),接下來是全壘打率,以上都是相當穩定的能力;再來才是一壘安打率,而二三壘打率的變動性很大不易保持。

其他的複合數據排序關係不難由以上數據推出來,BABIP由一壘打率及二三壘打率組成,所以穩定性介於兩者之間。打擊率基本上是Contact Rate乘上BABIP,由於Contact Rate是十分穩定的能力,所以打擊率要比BABIP來得穩定些。上壘率是打擊率加上穩定性高的保送率所組成,所以要比打擊率更穩定;長打率與打擊率、ISO的關係亦同。

至於Clutch(關鍵時刻的能力),基本上完全沒有穩定性可言。

我想對Sabermetrics有研究的球迷對這個結果都不會感到意外,打者對於BABIP有一定的控制力,但是穩定性比不上K,BB和HR Rate,不過造成此現象的"元兇"是二三壘打率而不是一壘打,這可能是比較少人會想到的部份吧。

相關文章

  • Pitching stats across the years
  • 繼續閱讀
    Powered By Blogger